Design Work
About Minggu
Honorary award
Brand cooperation
News
Contact us
设计圈的学习之道 关于读书和旅行《现代装饰》二月刊
2016-08-04


关于大师:

首先,我认为任何设计师,任何设计作品。无论大师与否,只要能引发对象心灵共鸣,激发起某些内在情绪的释放,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能够启发思考,那都有可能对我的设计创作产生影响。对我从学生开始学习到目前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这段时间,有三位大师的设计思想是融入了我的血液的。

1. 柯布西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有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诸如朗香教堂等一系列表现主义的著作。对我个人而言,影响更为深刻的是这位大师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所提出的理论。他否定了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强调了设计上的功能化,与时俱进的强调了那个时代的机械美,提出了住宅是住宅的机器的概念。他的作品永远在光影中追求,他的“新建筑五点”在一个世纪以后仍然是为设计师们广泛使用,并且极有可能深远的影响下一个一百年,两百年。因此,柯布西耶这位大师,不仅仅是对于我,在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设计师,绝大部分或多或少的都接受过他思想的指导。

2. 矶崎新运用下的手法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他给我的设计启发,在于革命。摆脱了建筑传统美学一直在追求的“和谐,均衡,统一”,强调了“分散化,不和谐性以及支架的间离”,他站在相反的角度去理解建筑,用黑暗去挤压出空间,他认为城市是一片断壁残垣,他的看似怪物的建筑却能营造出悲怆的气氛,他的作品用虚幻的空间体验去引发人类的自省。从这位大师身上能够看到一个建筑师的探险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诠释。

3. 路易斯康这位大器晚成的建筑师,他是一个诗人。诗人的创作不见得总是狂放不羁的,浪漫也不一定是情绪化的粗糙的。观察他的作品,严谨的秩序表达表达出浪漫,质朴的的气质透露出典雅,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态追求着永恒。浪漫的展现出建筑的力量。值得一提的还有他设计创作理论与建筑作品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在当下的建筑师创作中是极其难得的。

 

关于旅行:

作为建筑师,必须经历很多次“出走”。有时是为了项目,有时是为了家人,有时是为了心灵自由。今年的夏末,为了项目设计需求我们需要去了解傣族文化。这个旅程非常有意思。我们没有选则已被开发的旅游区作为目的地,原因很简单,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旅游区所展现出来的仅仅是最表层的符号,真正的民族精髓文化已被媚态掩盖。我们此次选择了云南和老挝边境一个经过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山寨。和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我们和老人去交谈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神话,我们测量并绘制当地没有被外界思想改造过“原版建筑”。设计师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礼教,建筑文化整体的去尊重,理解并贴近一种文化,带着这种诚意,他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做出的创作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第二个对我来说印象很深的地方是日本。我所在的城市是南京,很多朋友包括我个人在谈及日本一直持有有意或者无意回避的态度。如果要选择出国,一般情况下日本也不会做为选择,今年是我的日本的第一次体验。不作评价,说几个让我有触动的“小”事儿吧。初到日本,第一直观映像是那是一个拼装起的城市,让我很感叹的是他们的工业化精细度的水准。观察过他们的施工现场,首先围护隔离是非常严密的,在切割工作进行的同时雾化装置也在起作用,第一时间抑制粉尘扩散。与中国高调的大规模建造相比,日本的建造显得更谦虚内敛,尽可能的减少对工地周边的影响。这种谨慎谦虚的态度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在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时,也表达出以往现存的充分尊重,用技术手段去协调共存。当新建立交桥穿过建筑时,原有建筑仍然能保持正常使用,对资源的珍惜对技术的追求的态度也让我有所反省。一天清晨,不远处马路边看到一位老人步履缓慢,时而蹲下时而站起,以为他需要帮助,就留意观察了一下,走近了才发现,他是在拾起路边的烟头,和他的聊天,让我感觉对环境的保护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灵魂深处,非常感动。

 

关于客户:

    “客户群体审美素质有待提高”,这个评论本身的提出,我个人觉得有一些的片面,有失公允。在我所接触的客户中,大部分客户对美是有追求和认知的。现在网络书籍等信息非常的普遍,审美这种是普遍性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设计师的专利。当然,客户的审美水准和设计师存在差距,这是普遍存在的现状,但是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我认为完全有引导和协调的空间。同时,客户相对于专业的设计人,也有他们的优势。一个投资人,要进行一个业态投资。在进入到详细设计,落实到笔之前,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相关调研工作。当这些因素都统筹考虑过,达到胸有成竹的程度,才会对预想进行实施。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对此项目的初步预想。设计师站在纯设计和角度和客户沟通,也必须具备有能够迅速的与客户已有认知找到契合点的能力。相比于纯粹艺术空间的创作作为主要导向的设计师,很多时候,业主提出的对空间多种可能性的复合经营以及风险意识可能会要求设计师具有更发散的思维,激发出更多创造的可能性,对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也是有提高。

 

关于教育:

“供需不对口”这个问题,主要问题起源并不在学校。前几十年中国飞速的建造,使得我们必须快速提供大量的建筑产品,为了提高效益减短建筑建造周期,我们被迫将设计这样一个整体创造的活动切分成很多工种,于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相应将建筑一门学科切分成很多专业去适应节奏。当狂热过去后,冷静思考。我们的建筑产品多,精品多么?建筑从外而内的完整度高么?受众使用的同时建筑的空间体验流畅么?建筑师懂城市么?室内建筑师懂空间么?设计师相通的,建筑学,室内环境艺术,园林艺术这些其实就是一门学科,都是处理空间与人的关系,无外乎大大小小罢了。很多人说“室内无理论”,我认为室内空间设计师要多去学习一些建筑的读物,建筑学。园林,城市规划的学习会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建筑空间的理论也会为室内空间的创造提供很多有意义的指导。无论专业怎么划分,学科怎么安排,高校教育的建筑理想的树立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始终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关于读物:

我本人读书比较杂,什么类型的读物都愿意去学习。

叔本华是我很喜爱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朋友早在中学的时期都已经阅读过,我现在也还会经常翻阅。近期在复习“叔本华思想随笔“。用朴素的语言,从哲学,伦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思想。阅读他的作品让人懂得思想的力量,产生思想支撑世界的信仰。

“长物志”介绍的是明代的家具以及陈设,一种独特的东方的生活观念。书里讲述的都是些琐杂碎细之物,不挡寒,不疗饥。但是在这些“宝贵的多余之物”上,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韵、才、情。而没有韵、才、情的人,不能驭物,格调自然也就不同。文震亨此书的刊刻,既是对“富贵家儿、庸奴、钝汉”的当头棒喝,也堪称规范雅士格调的“法律指归”,所以沈春泽赞叹“诚宇内一快书,而吾党一快事矣!” 
    蒋勋说宋词,蒋先生首先是为美学家。所以读这本书觉得写的很美。本身也很喜欢的李后主的词也是浪淘沙和乌夜啼。经蒋勋一讲,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下子就沉重了。相比于前一部的争议,蒋先生的中国美术史非常的通俗,不论老少都不会晦涩难懂,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艺术,从人性出发联系古今。以生动的文笔,依朝次第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脉络,传达出中国人对美的独特感受。